金秋十月,肥美的大閘蟹到了豐收的季節(jié),“爬”上人們的餐桌,而這個時節(jié),各醫(yī)院也陸續(xù)接到吃蟹“中毒”的患者。據(jù)了解,入秋以來因吃蟹導致皮膚過敏、上吐下瀉病例增加。11日,一過敏體質的孕婦因多吃了螃蟹導致流產。專家提醒,蟹雖美味但部分人群不宜食用,而且要煮熟再吃,吃蟹切不可貪鮮。 她 吃蟹“保胎”反流產 11日,家住沙坪壩的一孕婦陳女士被家人送到西南醫(yī)院,懷孕三個多月的她突然出現(xiàn)上吐下瀉,全身發(fā)冷頭暈并伴隨小腹疼痛癥狀。經醫(yī)生詢問,陳女士出現(xiàn)癥狀前兩天都在吃蟹“進補”。希望通過大閘蟹的高蛋白給胎兒補充營養(yǎng),不料卻出現(xiàn)這一系列癥狀。醫(yī)生檢查發(fā)現(xiàn)陳女士屬于過敏性體質,而懷孕初期抵抗能力的減弱使得過敏反應更加強烈。在進行治療后,陳女士的過敏癥狀停止,但是小腹還有不適,伴有少量出血,最終決定終止妊娠。西南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張榮華教授表示,從中醫(yī)角度,螃蟹可以活血,食用后對早期妊娠會造成出血等流產的危險。如果是過敏體質的孕婦,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。 他 貪吃“鮮”蟹中毒了 無獨有偶,13日上午,家住沙坪壩的劉勇也因吃大閘蟹不適被家人送到西南醫(yī)院。“半夜開始不舒服,發(fā)冷然后上吐下瀉頭暈,現(xiàn)在全身都沒力了。”劉勇向醫(yī)生描述自己的癥狀。經過醫(yī)生詢問和化驗檢查,他的病因是前一天晚上吃了螃蟹。12日晚,劉勇買了一筐大閘蟹回家要親自下廚做海鮮大餐。他聽同事說蟹不能煮太久,時間幾分鐘就夠了。他按照同事所說的,僅把螃蟹放到鍋里蒸了不到10分鐘就上桌了,當晚他和兒子都吃了,味道的確鮮美,不料相隔不到2小時就發(fā)病了,兒子也有輕微的癥狀,但是沒有他嚴重。西南醫(yī)院急診科主任任小寶說,劉勇因為吃了沒有熟透的蟹,導致胃腸道疾病。 提醒:買蟹,學問都在肚子上 昨日,在盤溪水產批發(fā)市場賣蟹的水產老板王先生告訴調查人員,選購螃蟹有以下竅門。 首先要看蟹殼,色澤鮮明,呈墨綠色的,一般都體厚堅實。一般肚臍圓形的為雌蟹,肚臍尖形的為雄蟹,肚臍突出且用手掂,感覺“重”的,一般都脂肥膏滿。將蟹身翻轉過來,能迅速用蟹足彈轉的,活力強,爬行時肚腹離地是好蟹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蟹足上“腳毛”叢生,一般都是膘足體健的螃蟹。 吃蟹:一餐最多啃一只 調查人員從重醫(yī)、西南醫(yī)院、新橋醫(yī)院了解到,入秋大閘蟹上市以來,這些大醫(yī)院每天都有吃螃蟹患病的病人。西南醫(yī)院急診科的任主任表示,200克左右的螃蟹,蛋白質約10克,如果吃兩只以上,再吃其他菜,蛋白質含量很容易超標,身體就會因消化不良而導致腹瀉。從中醫(yī)傳統(tǒng)認識來說,蟹性屬“味咸、寒”、“微毒”,所以即使身體健康者,螃蟹吃多了也對健康不利,一餐最多吃一只。此外,很多患者是吃了不新鮮的蟹導致中毒,由于螃蟹生在江、河、湖底的泥溝里,腸道內含有大量細菌,所以垂死和已死的蟹以及未熟透的蟹食用后易引發(fā)疾病,即使是新鮮的螃蟹,也要把它的腮、胃、腸子等都清除掉再烹食。蒸蟹時可放一些紫蘇葉,能解蟹毒。蟹最好經高溫煮熟煮透20至30分鐘才吃,不要吃醉蟹、生蟹。 忌蟹 這些人群莫亂吃 不是誰都可以吃螃蟹,任小寶教授列出幾種不宜食蟹的人群。 1.肝炎病人,其胃黏膜水腫、膽汁分泌失常,而蟹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不易消化。 2.心血管病人,吃蟹會引致膽固醇增高,加重心血管病的發(fā)展。 3.傷風感冒患者,吃蟹易使感冒難愈或使病情加重。 4.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,吃螃蟹后易使舊病復發(fā)或病情加重。 5.有過敏體質的人,吃螃蟹會引起多種疾病。 6.膽道疾病患者,吃螃蟹會加重膽道負擔。 7.孕婦,螃蟹性寒涼,有活血祛淤之功,易導致流產。 8.老年人,其消化系統(tǒng)臟器功能衰退,消化吸收能力差,故不宜多食螃蟹。 |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綁定 ×